在当今社会,诚信被视为个人和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总有一些人或企业因各种原因背离了这一原则,成为了所谓的“老赖”——即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失信被执行人,2017年,诸暨市在打击“老赖”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维护了司法权威,也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本文将通过分析2017年诸暨市最新“老赖”名单的公布情况,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期为构建更加和谐的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背景与意义
自国家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诸暨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打击“老赖”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深入实施,诸暨市法院系统加大了对“老赖”的曝光和惩戒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定期公布“老赖”名单,旨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失信者主动履行义务,同时也为守法者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2017年诸暨“老赖”名单特点分析
-
数量与行业分布:2017年,诸暨市公布的“老赖”名单中,涉及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涵盖了多个行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制造业、商贸服务、建筑业等,房地产行业因涉及资金量大、周期长,成为“老赖”重灾区。
-
失信行为类型:从公布的案例看,“老赖”行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不还、合同违约、拖欠工程款、劳动报酬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
惩戒措施:为加大对“老赖”的震慑力度,诸暨市不仅在名单中公开其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等个人信息,还通过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限制乘坐飞机高铁等措施,让“老赖”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
“老赖”现象的成因探析
-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老赖”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逃避债务可以逃避法律责任,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其故意不履行法院判决。
-
经济压力大:受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或个人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无力一次性偿还债务,但又不积极寻求与债权人沟通解决,最终导致失信。
-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家和社会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信息共享不畅、惩戒措施不够严厉等问题,使得一些“老赖”心存侥幸。
“老赖”名单公布的社会影响与正面效应
-
增强社会诚信意识:通过公开曝光,“老赖”名单成为了一面镜子,让社会各界看到不守信用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
促进司法权威:名单的公布有效维护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让公众看到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决心和力度,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
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老赖”名单的公布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减少因失信行为导致的交易风险和成本,促进公平竞争。
应对措施与建议
-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和企业的法治教育。
-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对守信者给予更多便利和优惠,对失信者实施更有效的联合惩戒。
-
强化司法执行力度:法院应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创新执行方式方法,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执行效率;加强对“老赖”的财产查控和冻结力度。
-
引导社会舆论监督:鼓励媒体和社会公众对“老赖”行为进行监督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注意保护“老赖”的基本人权和隐私权,避免过度曝光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017年诸暨市最新“老赖”名单的公布,不仅是对失信行为的警示和惩戒,更是对全社会诚信价值的一次重申,面对“老赖”现象的挑战,我们需要从法律、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构建一个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